抓住“土”的根本,因地制宜寻路子。“土”即基于一方水土,开发乡土资源。要以当地的资源为优势,在盘活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、地方风情、文化习俗等方面,保持“土”味,让“土里土气”“土生土长”成为本土品牌的地域优势,推动“一村一品”的形成。往往“土”的东西才能留住人们心中向往和追求的“根脉”,在发展产业中,不能什么“火了”推什么,什么流行做什么,切忌盲目跟风,避免千篇一律、永远“慢人一步”。同时,也要深入挖掘“土”产品背后的价值,将其转化为乡土文化优势,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,逐步打开土特产的发展之路。
突出“特”的灵魂,培育品牌促提升。“特”即突出地域特点,体现当地风情。“特”是一个地方具有区分度的地理标识,也是当地的特色、亮点。俗话说: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有特色才会有品牌有市场。发展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,宜农则农、宜林则林、宜渔则渔,弄清家底,哪些有优势、需发挥,哪些有潜力、可培育,通过发展特色种植、特色养殖、特色食品、特色手工等,坚持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精”。各地在壮大本土产业时,要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,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产品优势,持续培育壮大本土特色高效农业,逐渐打造出消费者认可、特色鲜明的本地品牌。
激发“产”的动能,延伸链条助振兴。“产”即建成产业,形成集群。要成“产”就要找准路子,在“品”上下足功夫,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、好品牌服务城乡、致富农民,最终达成利益长期化、最大化和富民效应。做好“产”字文章,还要延链补链,形成产业共同体。可以发挥市场、品牌优势,吸引更多经营主体、科技人才、社会资本等资源向乡村聚集,完善仓储、物流等配套设施和餐饮、住宿等乡村服务体系,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,通过订单生产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让各类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其中,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,推动乡村各领域协同发展,全面助推乡村振兴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