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物质文化遗产,既是历史,也是文化,是艺术更是生活。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,你可以见其形,听其声,尝其味……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,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。它既是热闹的节日,也是精美的手工艺,又或者是孩童时期就曾听过的古歌,甚至是你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
近日,亮点满满的非遗活动在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、非遗大集轮番登场,让人直呼“血脉觉醒”,贵州各地还藏着哪些非遗惊喜?今日,一起走进遵义,探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!
一起来看看
遵义都有什么
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~
茅台酒酿制技艺
一直以来,言白酒必说茅台,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。对于中国白酒悠远的历史,茅台更是有着别样的意义。从高温制曲这一农耕社会酿酒特色,到以整粒高粱投料做酒的坚守,茅台堪称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。
与其他白酒工艺相比,在顺应茅台当地环境、气候、原料外,又有其独特巧妙的工艺内涵。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分制曲、制酒、贮存、勾兑、检验、包装六个环节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,端午踩曲,重阳投料,酿造期间九次蒸煮,八次发酵,七次取酒,经分型贮放,勾兑贮放,五年后包装出厂。
季节性生产,是茅台酒始终遵循的工艺理念从1到10,是对茅台酒工艺的简单概括。一年1个生产周期、2次投料、3年储存、40天高温发酵、五月端午踩曲、6个月存放期、7次烤酒、8次摊晾、9月重阳投料、10条特殊工艺。
曲坯
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、固态发酵、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、高温摘酒等特点,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。概括茅台工艺的特点为三高三长、季节性生产,这是茅台工艺区别于中国其他名白酒工艺的地方,也是茅台酒工艺的巧妙之作。
茅台酿酒工艺保留传统,并非食古不化,而是聚焦高品质的选择。五斤粮食一斤酒的产出,成就了茅台酒中的大乾坤——优雅、细腻、醇厚、丰满。种种特点,让茅台变得与众不同。茅台酒体现出了传统酿酒的慢与精,也因此展现出了独步行业的强和优。
茅台酒的奥妙与精微,体现在每一个工艺流程的严格把控之中,也因此在历史变迁、岁月更替中,品质始终不变。
赤水独竹漂
独竹漂,又称独木漂、独木舟,发源于赤水河流域,是一项脚踩楠竹、漂行水上的传统技艺。古时当地人借助河道运输木材,为了追赶个别冲散的木材,逐渐练就这门技艺,后来发展成一种交通方式。随着时代发展,独竹漂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和表演项目,具有竞技性与观赏性。
2009年,赤水独竹漂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;2021年,赤水独竹漂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杨柳进行独竹漂表演。
独竹漂一般由两根竹竿构成。一根踩在脚下,直径15到20厘米,长八九米。另一根则小得多,专门用于手持,既可保持平衡,又能当作桨用。“为防止竹竿转动,站上去时,腿脚要同时发力,控制竹竿,再用手臂发力向前滑行,整个过程非常耗体力,平均每次要练两个小时。”赤水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说。
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,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代代相传,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,也成为姑娘们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标志。经过千年的沉积,赤水独竹漂也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