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311182959北京世纪坛医院代挂号预约黄牛挂号,为你节省宝贵的时间
我先来说说“看病难”的问题。
2014年底,本人患了肾结石,朋友建议我去本校附二就医,因为有熟人,相对比较方便,我确实也去了,一进门诊楼,几乎把我吓晕了,这哪里是看病?这分明是足球比赛刚散场时的人流啊!我马上对夫人说,这病我不看了,虽然可以有人帮忙,不麻烦,但是,我早看,就得挤掉一个,果断离开附二,搭个的士来到四医院,一进门就挂号,挂号后很快就看病治疗,包括办完住院手续,加起来只花了一小时不到,一周后出院。
2015年,本人胃溃疡加重,又不舒服,也是受人建议,决定到本校附一医院就诊,车子开到还没有进医院大门,在院门口就堵了近一小时,人山人海,好不容易开进去了,找个停车位比登天还难,一气之下,我直接从出口把车开回家,不看了。下午,我就去附近的中医研究院,也是三甲医院,不用排队,直接住院,没有体会到看病难。
那为什么“看病难”在百姓中间认同度那么高呢?我看还是两方面问题:一是优质医院资源总体紧缺,且分布不合理;二是老百姓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。第二个原因恐怕比第一个原因影响要更大。
小病小痛,在农村也很方便,有村医务所,有乡镇小医院,再大一点的病,县城里的医院也很多,部分县城医院根本就吃不饱。在城市,小医院到处都有,小诊所也到处都有,社区诊所分布较密,只要不住院,看病似乎是不很难的。特别落后的地区也许情况会差一些,但不具有普遍性。
遇到大一点的病,只要不是癌症,只要不是动大型手术,一般性县级医院和城市医院都有能力承担,实际上,只有很少数的大病才需要到各省市的著名医院就医住院。
我也私下问了部分本校附医的医生,他们都反映,绝大部分病人可以不到湘雅就医,而真正需要住进来的急重症病人有时却住不进来,部分人患个感冒也到湘雅,部分病人是心理作用,生怕在其它差一点的医院发生误诊,还有一部外地的病人是家庭条件太好,盲目迷信顶级医院,真正是出于解决疑难杂症重症的病人占比较低。
我说的是长沙现象,也许全国各地的问题有所区别,但总体形势应该差别不太大。这就给我一个启示:看病难,难在医患双方的配置与选择双向不合理。要解决“看病难”的医疗问题,就得从化解“双向选择不合理”下手,尤其是医保政策必须有调节患者分流的能力,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分流,打击号贩子这种表皮问题解决得再好,“看病难”的问题仍然会是共性问题,把“看病难”的问题锁定在解决“号贩子”上面恐怕是完全没有找对症结。
归纳起来讲,看病到底难不难要看两种现象:一是著名的三甲医院人山人海,二是一般性公立医院和社会性医院人流较小。(北京和上海的情况不等同于全国各地情况,不要用北京现象来误读全国,因为全国很多病人都往北上广跑,中国的国情绝不能套京沪的市情)
解决“看病难”,一方面要政府有效引导资源配置和病患者分流;另一方面,政府还要做好就医服务,比方说,给家家户户配“导诊手册”,由社区牵头,给该社区的居民配适合的“导诊手册”,幼婴、少儿、中青年、老年各自的适合医院,不同病症、病情适合的就诊医院,尤其要对就诊医院做一个基本情况的诊疗介绍,让居民一目了然,不盲目跑远路、挤大医院。手册五年更新一次,既有纸质手册,又有网上可查的电子手册;第三方面,要做好科学就医、合理就医的广泛宣传工作。
下面想再谈谈“看病贵”的问题。
还是以我自己两次住院的经历为例,胃病和肾结石两次住院的费用总额均为6000元多一点,两次自费部分均在2000元左右(含部分检查和部分药品),自费占比均达到三成以上,不算很低。也许不同的住院情况,在不同的地区,最后自附的比例会千差万别,越是大病,患者的个人负担总额肯定越多。
我对“看病贵”的感觉有三点:一是检查费用高,二是用药品种多,三是药品变脸学问大。
第一次住院,从验血到磁共振,好象只要合规的检查全检查完了,连是否有艾兹病都检查了,你不检查,不让你住院。第二次住院距第一次不到两个月时间,我向入院医生提供了前一次检查结果,他看完以后说检查结果超过了一个月,且所住医院不是同一家医院,必须重新检查。我当时对他说:不到两个月,我就能得艾兹?这个也要重检?他很坚定地要求重检,不检,就不能住下去。我服从了。
对小病住院来讲,检查费用是占比较高的,大病可能相对低点。然而,大病在住院总量中所占比重应该是较低的,常规性住院应该是多数,也就是说,检查费用偏高在“看病贵”中也许具有代表性。医院的检查成本真有那么高吗?政府部门能不能介入核算一下检查成本,适当地降低一下检查费用?
对于用药,我更是不太懂,只是凭感觉说话,住院期间,每天早晨,护士就送一堆药过来,并且让我在清单上签字,总是长长的一串,我不懂医,无法挑出哪种药是可要可不要的,要不要,主动权全在医生手上。第二次住的是中医院,每天不但有一长串西药,还要附一些中药,说是起调理作用,也得要用,只有人工保健类项目被我清醒地拒绝了。
用药,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监管部门,要做到精确控制估计很难,即使有非常科学的治疗标准,也未必能千人照套,医生总是有自己的合理伸缩空间。这里面需要改革的最重要一步可能是用药与收入不挂钩,除此之外,恐怕很难找到其它有效办法。
用药贵,除了因用药多以外,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药物本身很贵。我很清楚地记得,胃病住院时用了一种药,每个药盒子里装两片药,一天用量,还配一张长长的纸质说明书,每盒价格15.5元,包装成本就占了不少。出院时,医生开了半月的用药,结果我提了整整两大袋子,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我从哪里批发进货回来。后来,我又问了一下社区医生,问前面提到的那种药过去的价格如何,他就告诉我,以前是用瓶子装,一瓶可以服半个月,大概就是8元左右,我简直无法相信这中间的魔术性变化。这也让我想起买感冒药的经历,大约在十年前,买一板速效感冒胶囊只需要1元钱,后来变成2元,一板十片,一般来讲,我只要服一片到两片就能治好感冒。现在,市场上没有这种药,到药品超市一看,全是旧药换新名,最少的一盒都得15元以上,吃完15元的药,未必能治好感冒。当然,这跟体质变化也可能有关。但包装上的千变万化是真实存在的,改头换面让药价虚高肯定不假。
北京世纪坛医院代挂号预约黄牛挂号电话为你节省宝贵的时间
网址:http://www.shangtaiw.com/b2b/huangniu/news/itemid-46396.html